我国首个“人造太阳”成型 可得无穷清洁能源
图为昨天技术人员在进行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安装。 刘兵生 摄
目前,由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设计、制造的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大部件已安装完毕,进入抽真空降温试验阶段。作为核聚变研究的实验设备EAST可为未来的聚变反应堆进行较深入的工程和物理方面的探索。众所周知,从1公升海水中提取氢的同位素氘,如果和氚发生完全的核聚变反应,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公升汽油所获得的能量。若能建成一个核聚变反应堆,以氘和氚为燃料就相当于人类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小太阳,可以得到无穷尽的清洁能源。据专家介绍,今年七八月份如能按期完成首次放电实验,合肥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成此类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,并能实际运行的地方。(江淮晨报)
2月4日拍摄的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实验装置。
据央视报道,近日,中国科学家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“人造太阳”实验装置,模拟太阳产生能量。
该装置从内到外一共有五层部件构成,最内层的环行磁容器像一个巨大的游泳圈,进入实验状态后,“游泳圈”内部将达到上亿度的高温,这也正是模拟太阳核聚变反应的关键部位。国家“九五”大科学工程EAST(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)建设项目总负责人万元熙解释说,在高压高温下面,太阳从里面到表面都在发生聚变反应,释放出大量能量。但是太阳上的聚变反应是不可控的,为了让这种能量释放过程变成一个稳定、持续并且可控制的过程,EAST正是起着这一转化作用,通过磁力线的作用,氢的同位素等离子体被约束在这个“游泳圈”中运行,发生高密度的碰撞,也就是聚变反应。从1升海水中提取的氢的同位素,实现完全的聚变反应,放出来的能量等同于燃烧300公升的汽油所获得的能量。
万元熙说,制造一个装置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,可以得到无穷尽的清洁能源,就相当于人类为自己制造一个或数个小太阳,源源不断从核聚变中得到能量。
EAST工程是国家“九五”重大科技工程,工程总投资近3亿元,在进行调试工作后,预计今年七八月份正式运行,进行放电试验。
“人造太阳”彻底改变世界能源格局
根据“可控热核聚变”原理研发的“人造太阳”将带来人类能源供应格局的根本性变革。一旦这一成果投入商业运行,将彻底变革世界能源供应格局。
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于1994年底在合肥建成中国第一个超导托卡马克HT-7装置,在该装置的基础上,研究所研制了“EAST”实验装置,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“人造太阳”实验装置。
中国科协副主席、中科院院士赵忠贤表示,核聚变是人类未来获取能源的理想方式。从长远来看,核能将是继石油、煤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,人类将从“化石燃料”阶段走向“核能时代”,50年或更长时间后有可能实现核聚变发电或供氢,但将以何种形式实现,目前还不能确定。(新华社)
“EAST计划”进程揭密
●2005年4月27日
EAST的“心脏”搭建成功
2005年4月27日, EAST总装完成了难度最大的工作--三环套装。三环从里到外的顺序为真空室、内冷屏和纵场磁体,是整个装置的内三层。
●2006年1月10日
EAST装置外杜瓦安装成功
2006年1月10日,EAST外杜瓦安装成功,这标志着EAST总装第一阶段的全面竣工,为EAST降温通电实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
外真空杜瓦是EAST装置最外层的结构部件。它主要为真空室等内部部件提供真空工作环境,隔绝内部部件与环境的自由热交换,以实现对运行温度的控制,从而满足总体设计要求。
●近日密闭最后窗口抽取真空
据央视2月2日报道,近日,在“人造太阳”将密闭最后一个窗口,并与巨大的真空抽取装置紧密结合在一起前,央视记者“借着最后机会”一睹EAST装置内部“尊容”,并形容其核心部位像一个“游泳圈”(四川新闻网-成都商报)
|